現今的數碼相機發展一日千里,手提電話也達800萬像數的水平。數碼相片儲存在記憶卡內,拍好了直接拷貝到電腦內,即拍、即看、即印。 除了數碼相機和記憶卡外,拍攝的成本近零,可以無限地拍。 為什麼還要用菲林(膠卷) 拍攝 ? 答案很簡單,因為拍菲林照片效果好得多,拍攝過程比數碼更接近攝影。
過多的自動功能
數碼相機太過方便了,所有事情都由內置的電腦和軟件辦妥,基本上用戶只是一支腳架,負責把相機對著目標。 不論 DC ( Digital Camera ) 小相機,或是 DSLR 數碼單反。 他們都以讓任何人都能拍出好照片為目標,內置的電腦幫用戶決定了一切,再加上即時的後其處理,把影像調整得公公整整,出來的結果古然穩當,但誰拍,用哪部拍的分別都不大了。
花大量時間在操作軟件
使用 DSLR 的 朋友,不久就會發現自己花在 Photoshop 等圖像處現軟件上的時間,比拍攝為多。 基本上怎樣拍都分別不大,主要分別在怎樣用軟件調整和加上效果,想當個攝影師,卻成為了平面設計師。 如果不在軟件上做大量的處理,就只有在器材上追求更貴更好的產品。 但最終拍出來的照卡還是和別人的沒分別。
以上所說的是大多數人遇到的情況,當然會有一些例外。 我也在網上見過一些用DSLR 拍出很獨特的作品的攝影師,不過相當少數。 如果你沒有遇到上面提到的困擾,那你大可以繼續用數碼器材。 說到底,攝影器材是很個人的選擇,也不是每人個人都適合拍菲林。 如果你喜歡拍運動照、賽車、觀鳥攝影、或是拍一般生活旅遊照片, 數碼相機是最好不過了。 但如果你有興趣慢下來,拍一些具個人風格,有一點得別味道的照片。 菲林相機也許是更好的選擇。
舊相機價格廉宜
我個人喜歡全手動的機械菲林相機。 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便宜貨,平至HK$500 都有。 如果不怕笨重,俄羅斯、東歐、東德也有很多很好的產品,價格會比西德和日本的平。 雖然多數早已停產,但因為以前的產量很多,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基本上是全新,未曾用過的存貨。 當中一些受歡迎的產品,更有公司復產及推出新的改良型號。
玩菲林攝影的花費不是一般人心目中那樣多。 相機平的HK$500, 好的可以只是 HK$2000左右,並已經配上一支標準鏡了。 菲林 135 一筒大約 HK$30 ,沖洗底片 + 掃瞄到光碟上,服務費一般是 HK$35 ( 香港以外地方好像會貴一點 ), 120 中幅也不過 HK$50 。 如果用的相機沒有內置測光,買一個手持測光表最平的電子型號約 HK$1000 ,聽上去好像貴了一點,不過一個測光表可以配合不同相機使用,而且一般測光表可以用很多年。
成像質素之別
拍菲林時只要不亂拍,一筒135 或兩筒 120 改經可以拍上一整天。 加上一些攝影技術,得到好照片的比率,不會比數碼相機低。 現在我拍一筒120菲林, 12張照中好運氣時可以得到5-6張滿意的作品。 如果用數碼機,一天拍了 100 張,滿意的也不過 20 張,當中會用心在軟件上做aftertouch 的也許會有4-5張吧。 數碼相機除非用上很貴的東西,否則 CCD 和 自動對焦/變焦鏡頭的成像,始終有很多問題。
先不談 CCD ,現今的鏡頭為了能快速地自動對焦,必須讓鏡片輕量化,當中便要使用纖維鏡片,繼而影響了透光的能力。 而變焦鏡更要使用多組的鏡片,為了方便用戶一鏡多用,進一步犧牲了成像質數。 手動定焦鏡便簡單得多,可以少至2組的玻璃鏡片,光線很容易便到達快門,效果自然更好。 有一個傳說,當年 Leica 因為不願意在其下的鏡頭內加入纖維鏡片,而一直沒有推出自動對焦的鏡頭。 結果是錯失了一個很大的市場,但 Leica 的地位卻一直祟高。 ( 現在 Lecia 什麼都製作了,連手機鏡頭也有。 但是否真的 Leica 自家製造,還是由其他公司代工,就不得而知了。 )
菲林攝影重臨
菲林的確是已經被淘汰了的技術,相關產品很多已一一停產,數碼攝影的時代時不會改變了。 但菲林的獨特之處仍非常吸引。 在個人創作層面又再冒起。 加上網上店的流行,一些本來難以在地區市場生存的貨品,又再次在網上市場上找到空間。
要說明菲林照片的效果有多好,不如看看別人的作品。 我建議大家到 www.Flickr.com , 搜尋下面的字 : RVP 50 , 160NC, 400NC , 400VC
便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。
1 則留言:
鑊益良多...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