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

負片、正片

我們用來拍攝靜態照片的菲林 ( 或稱"膠卷" ) ,可分為負片( Negative Film ) 和反轉片(Reversal Film ) , 俗稱" 正片" 或Slide 。 但實際上"正片 " ( Positive Film ) 是第三種東西。 不過大家習慣了把 反轉片 叫做正片以方便溝通。

簡單而言,負片是一般人最常用到的菲林。在盒上會寫上 Color Negative Film 或以xxColor 作統稱,如 FujiColor 就是富士品牌的彩色負片系列產品。 負片拍好照片後,沖洗出來的底片是明暗和原像相反的補色影片。 底片要經過放曬到相紙,才能看到影像的原色正像。 因為負片有較高的寬容度,即使拍攝時的曝光不準,負片本身可容許有數級差異 ( 一般有上三級下兩級),仍可以拍出好的影像。加上價格便宜,沖曬容易,故用途較廣泛。

用來拍攝黑白照片的黑白菲林, 一般都是負片。 黑白負片有分機沖型號和手沖型號,機沖型號可以和彩色負片一樣,在沖印店以沖印機沖印,而手沖型便要以人手技術方式沖底片,收費會貴一點。 有一些人會自設器材沖印手沖型黑白片。

說到菲林的型號,彩色負片也有很多種,不同的品牌各具特色。 不同型號更有不同的效果。 如Kodak 160NC , NC 代表 Natural Color , 色彩偏淡而自然,照片效果柔和細緻。




同樣是Kodak, 400UC ( Ultra Color ) 色彩便強烈得多,效果較有活力和動感。

反轉片 Reversal Film 或稱 投影片Slide ,現在一般俗稱" 正片"。底片沖好後是原色的正像,可以直接觀看。 以往會以燈箱或幻燈片機投影觀賞。 現在流行的方法,是把拍好的菲林 ( 負片或反轉片) , 拿到沖印店,沖洗底片和直接掃瞄成 JPG 檔存到光碟上。 回家便可在電腦上看或列印。反轉片 的盒上會以Chrome 為名 如 Fujichrome 或 Ektachrome ( Kodak ) 。

反轉片 的特點是影像非常細緻,色彩比負片明亮和通透,明暗對比較強烈。 如 Fuji RVP 50

但反轉片對曬光準確度要求較高,可容許的誤差較少。 在數碼攝影器材普及前,反轉片一直是廣告、印刷的照片標準。

現在大家都稱反轉片為正片,實際上Positive Film 又是另一種東西。 中文名稱上有點混淆,詳細的解說可參考以下連結

http://h50176.www5.hp.com/support/C7718A/hardware/96617.html

在此我不再重複。

由於Positive Film 主要用於電影拍攝方面,我們靜態攝影說正片一般指的是 Reversal Film,所以往後我也會以"正片" 代表Reversal Film , 以方便說明。 大家到店舖買菲林時,說要負片或正片便可。





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

為什麼要用菲林( 膠卷) 拍攝 ?




現今的數碼相機發展一日千里,手提電話也達800萬像數的水平。數碼相片儲存在記憶卡內,拍好了直接拷貝到電腦內,即拍、即看、即印。 除了數碼相機和記憶卡外,拍攝的成本近零,可以無限地拍。 為什麼還要用菲林(膠卷) 拍攝 ? 答案很簡單,因為拍菲林照片效果好得多,拍攝過程比數碼更接近攝影。

過多的自動功能

數碼相機太過方便了,所有事情都由內置的電腦和軟件辦妥,基本上用戶只是一支腳架,負責把相機對著目標。 不論 DC ( Digital Camera ) 小相機,或是 DSLR 數碼單反。 他們都以讓任何人都能拍出好照片為目標,內置的電腦幫用戶決定了一切,再加上即時的後其處理,把影像調整得公公整整,出來的結果古然穩當,但誰拍,用哪部拍的分別都不大了。

花大量時間在操作軟件

使用 DSLR 的 朋友,不久就會發現自己花在 Photoshop 等圖像處現軟件上的時間,比拍攝為多。 基本上怎樣拍都分別不大,主要分別在怎樣用軟件調整和加上效果,想當個攝影師,卻成為了平面設計師。 如果不在軟件上做大量的處理,就只有在器材上追求更貴更好的產品。 但最終拍出來的照卡還是和別人的沒分別。

以上所說的是大多數人遇到的情況,當然會有一些例外。 我也在網上見過一些用DSLR 拍出很獨特的作品的攝影師,不過相當少數。 如果你沒有遇到上面提到的困擾,那你大可以繼續用數碼器材。 說到底,攝影器材是很個人的選擇,也不是每人個人都適合拍菲林。 如果你喜歡拍運動照、賽車、觀鳥攝影、或是拍一般生活旅遊照片, 數碼相機是最好不過了。 但如果你有興趣慢下來,拍一些具個人風格,有一點得別味道的照片。 菲林相機也許是更好的選擇。

舊相機價格廉宜

我個人喜歡全手動的機械菲林相機。 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便宜貨,平至HK$500 都有。 如果不怕笨重,俄羅斯、東歐、東德也有很多很好的產品,價格會比西德和日本的平。 雖然多數早已停產,但因為以前的產量很多,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基本上是全新,未曾用過的存貨。 當中一些受歡迎的產品,更有公司復產及推出新的改良型號。

玩菲林攝影的花費不是一般人心目中那樣多。 相機平的HK$500, 好的可以只是 HK$2000左右,並已經配上一支標準鏡了。 菲林 135 一筒大約 HK$30 ,沖洗底片 + 掃瞄到光碟上,服務費一般是 HK$35 ( 香港以外地方好像會貴一點 ), 120 中幅也不過 HK$50 。 如果用的相機沒有內置測光,買一個手持測光表最平的電子型號約 HK$1000 ,聽上去好像貴了一點,不過一個測光表可以配合不同相機使用,而且一般測光表可以用很多年。

成像質素之別

拍菲林時只要不亂拍,一筒135 或兩筒 120 改經可以拍上一整天。 加上一些攝影技術,得到好照片的比率,不會比數碼相機低。 現在我拍一筒120菲林, 12張照中好運氣時可以得到5-6張滿意的作品。 如果用數碼機,一天拍了 100 張,滿意的也不過 20 張,當中會用心在軟件上做aftertouch 的也許會有4-5張吧。 數碼相機除非用上很貴的東西,否則 CCD 和 自動對焦/變焦鏡頭的成像,始終有很多問題。

先不談 CCD ,現今的鏡頭為了能快速地自動對焦,必須讓鏡片輕量化,當中便要使用纖維鏡片,繼而影響了透光的能力。 而變焦鏡更要使用多組的鏡片,為了方便用戶一鏡多用,進一步犧牲了成像質數。 手動定焦鏡便簡單得多,可以少至2組的玻璃鏡片,光線很容易便到達快門,效果自然更好。 有一個傳說,當年 Leica 因為不願意在其下的鏡頭內加入纖維鏡片,而一直沒有推出自動對焦的鏡頭。 結果是錯失了一個很大的市場,但 Leica 的地位卻一直祟高。 ( 現在 Lecia 什麼都製作了,連手機鏡頭也有。 但是否真的 Leica 自家製造,還是由其他公司代工,就不得而知了。 )

菲林攝影重臨

菲林的確是已經被淘汰了的技術,相關產品很多已一一停產,數碼攝影的時代時不會改變了。 但菲林的獨特之處仍非常吸引。 在個人創作層面又再冒起。 加上網上店的流行,一些本來難以在地區市場生存的貨品,又再次在網上市場上找到空間。

要說明菲林照片的效果有多好,不如看看別人的作品。 我建議大家到 www.Flickr.com , 搜尋下面的字 : RVP 50 , 160NC, 400NC , 400VC

便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。

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

OLD TV


Old TV, originally uploaded by davidliong06.

新一年, 新的開始。 把舊的blog 除去, 重新再來。 想起原來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在菲林攝影上, 加上開始有朋友問起有關的問題, 就不如把這個blog 用討論有關菲林攝影吧。 當然, 明白自己不是什麼專家, 然而大多數聽到的問題都是很基本的, 作為溫故知新又好, 留個參考又好, 就此開始吧。